一、(一)看到文殊老师的两只眼睛,像两颗炮弹一样,从他的眼眶里飞出来……飞出来后依次地穿透我们所有众生的眼睛,这样穿穿穿……一直穿到最后。
这也是在表法。因为「眼睛」代表「觉」,文殊,其实他就是「本觉」,他的眼睛是「本觉之眼」。穿透我们所有众生的眼睛,是代表我们所有众生都具备那个「本觉」,只要跟文殊相印、相合,我们当下都具备文殊一般的那种「本觉的状态」。
他穿透所有眼睛的时候,也在「破相」。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「个我的主观的角度」去看待一切。对于世界、对于法界、对于众生,都会有「个我的认知」……当文殊用他的这种本觉的「无所著之眼」,穿透我们的眼睛的时候,我们对「个我的认知」就被破掉了。一个是「不著相」了,再一个也「不著我」了。就直接在「本体」里边儿。
(二)看到铁路的铁轨一开始是铺在大地上,后来文殊一念起,这个铁轨就卷起来了。卷起来之后变成了一个个那种卷式的面包……这也是文殊惯用的一个表演方法,也是表法的方法。就是让一种事物迅速地切换成另一种事物,把我们从对于相的认定里边迅速地拉出来,让思维停止。
(三)其实文殊,也是禅宗的代表。
「本师拈花,迦叶微笑」,禅宗的初祖(最懂本师的)迦叶尊者,其实他跟文殊因缘非常深。有一次应着师兄们的要求,去链接迦叶尊者的时候,他亲自说:「迦叶文殊本一体」。
我们看每一次文殊讲法也好,破相、破我执也好,就是很禅宗的,能瞬间让你「见性」,见性的此刻你就「觉悟」!
所以,「文殊即是禅宗,禅宗即是文殊」,只是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我们在前年,到去年,到今年也一直在强调大家:修禅宗的一定要链接文殊,因为「文殊就是禅宗,文殊也是般若」。
二、(一)听到本师在讲法,本师的讲法也有他惯有的风格,上来就是在讲六尘的虚妄。
因为我们在打坐的时候,入禅定会见到一些境界,所以,本师上来就说:
「凡所有色,即是虚妄」。
「凡所有声,即是虚妄」。
「凡所有香,即是虚妄」。
「凡所有味,即是虚妄」。
「凡所有触,即是虚妄」。
「凡所有法,即是虚妄」。
这里本师很鲜明的就比文殊又高一个层级,他把文殊一切的演节目、讲法,又给破掉了。
我们之前链接本师的时候,知道了「本师」的含义即「本心之师」、「本源之师」。
今天感觉「本师」他又是「本体之师」……因为他只要一讲法,就在「本体」这儿,在原始的典籍当中更明显。无论是《巴利》还是《阿含》,大家受持原始的典籍的时候会发现:本师只要一讲法,当下就涅槃解脱。
只要随着去观——随文入观,或者随着去思惟和感受,当下就在本体。
《金刚经》里讲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句话我们听麻了、听木了,听到像没听到一样。那么,本师换一种方法来讲。
1、他说:「凡所有色,即是虚妄」。这个色,包括内色和外色。「外色」特指肉眼所见的这些色相,我们一睁开眼睛就看到这些色相,这是肉眼所见的。「内色」指闭上眼睛,还停留在我们的脑海当中,或者停留在阿赖耶识仓库里的浮出来的影像,以及天眼所见的,这都叫内色。无论是内色和外色,都是虚妄……你要去观,要细一点去观。眼睛睁开,看到的都是虚妄;眼睛闭上,浮现的那些记忆以及视觉残留,以及天眼所见的那些,无论是殊胜的、不殊胜的,全是虚妄……立刻就空掉了。一观它是虚妄,它就没有力量了。
2、「凡所有声,即是虚妄」。
刚好本师在讲这个的时候,外面有一些声音;然后,他就配合着这个声音讲,「凡所有声,即是虚妄」的时候,声就失去了它牵引我们的力量了。
3、「凡所有香,即是虚妄」。
「香」不是说只代表香味,它其实代表「气味」:香味儿、臭味儿、辛辣味儿......都属于是「气味」,「凡所有气味都是虚妄」。这样的话,比如:我们去到洗手间,闻到洗手间里味道的时候,想到这都是虚妄的,你就不被转......这样就还在「本体」当中。
4、「凡所有味,即是虚妄」。
这个「味」特指的是「舌头的味觉」。舌头品尝的味道,酸甜苦辣咸......这些味道也是虚妄。
我们吃饭的时候,你细细地感受:舌头一接触到食物的第一时间,大脑传给你的那个信息,是淡,是咸,是辣,还是说平平淡淡......在舌头一启用的时候,就去观它是虚妄的。然后,我们又抽离出来了,就不容易被这个饭食的味道所转。
5、「凡所有触,即是虚妄」。
我们接触到任何物质材料,那种触觉都是虚妄的,你又不被它转。
6、「凡所有法,即是虚妄」。
这句话就更加的重要,因为在修行的道路上,我们都是被法所指引的,前期是很依赖法的,就好像划船的人很依赖那个船桨一样。
那么,当你意识到,这个法也是虚妄,你就不再需要法;不需要法,你的意识会突然一停顿,停顿的那一刻不就是「歇」嘛,「歇即是菩提」。
其实,在我们观这个六尘的虚妄的当下,就在「见性」。只要一观「色声香味触法」都是虚妄,你的大脑就会有一个卡壳式的停顿,处在无思无想的「无念的、无分别、无执着」的那个当体中,其实就是「见性」。
「登岸弃舟」——像不管是谁在给你讲法,你在悟的当下,就已经把「法」舍下了……法也是虚妄的,把法舍掉的那一刻,你也在见性,你就在「性体」里。
以上这是今天本师又给我们的一个更加精短的偈颂,经常念念这六个虚妄,我们也在「本体」当中,也会「速证无上正等正觉」。
(二)本师的教法,是偏向「寂灭」的,是很沉定的;那么文殊呢,因为他总是示现为童子,他的教法的特色是更加的「活泼」,甚至是「有创意、无厘头」;那么,像普贤老师呢,因为他是擅长「行」的,他给人的感觉就是「安静、安定、沉稳、付出」,其实他在「行」里边儿,也在「本体」里。
我们每个人既是本师,又是文殊,又是普贤,又是其他圣者......在我们很沉定,不被诸种虚妄所转的时候,我们就是本师;在我们的智慧现前,巧妙地表达或者刺激他人开悟的时候,我们就是文殊;我们在小院儿也好,在任何的道场,或者在家庭、单位,为了众生去付出的时候,哪怕只是洗洗碗,擦擦盘子,扫扫地……那一刻也是「普贤」。
从这个角度讲呢,每个人都是无量圣者于一身,因着不同的因缘,展现不同圣者的特色、显现不同的妙用。
所以,当大家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也不必太执着自己的本尊是谁了……「本体就是最究竟的本尊」。
三、对于众生的救度:尽力且随缘就好,不用过度执著。
四、文殊跟老师面对面都拿着抹布在擦玻璃,一人一边,中间隔着玻璃,擦了一会儿,一看:文殊在擦老师的脸,老师在擦文殊的脸。就是说,「所见皆是自己」,一切都是自己的显现。
五、听到本师说:「万相纷纭无一相,心无所是见真身」。
就是我们的心看到任何东西,不把它当作是那个东西,就叫「心无所是」。不起心动念的那个时候,当下就是「真身」,一切都是「真身」。
六、师兄:五千年前发的愿,没实现怎么办?
老师开示:
(一)1、如果我们真的在禅定中,进入到灵性世界,其实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存在的,都是假的。五千年可能只是一个念头,五千年也可能是一个泡泡到另一个泡泡的切换。
也就是说,你在这个泡泡里未完成的,到另一个泡泡里可能瞬间完成!
为什么讲「过去心不可得」,因为一个心念出来,一个时空就建立起来了。也就是说,你一念之间,就在转变法界的结构,一念之间就在切换时空……
所谓的五千年发的愿,还不知道是哪个时空里的你的一个妄想,那已经过去了,过去了就完全放下它!我们越往「觉悟」的这个状态里走,你就会越发现: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前这一念。
2、无论是萨古鲁,还是本师,还是那些灵性大导师,讲的都是我们只拥有「当下」这一念。有一些高维的外星生命给人类进行链接、灌输信息,也是说追随你的「最高兴奋」,此时你心灵的最高兴奋点,就是你的生命所在的地方。
我们的生命到底在哪里呢?就在我们的「心念所在」的地方。所以,把当前的每个念守好就可以了。
你真的有可能前念是凡夫,下一念就成f。因为时空不存在,无量劫都是一瞬间。
3、《华严经》里讲,你可以随意地把这个时空模块放到那个模块,把那个时空模块放到这个时空模块……可以大变小、小变大的,那样随意地玩儿。这个地方讲的就是时空不存在,唯有你当下的这个主动性存在。想怎么玩儿怎么玩儿,我们都是上帝。
(二)所以,如果周围的境界显现不好,一定是我们这里出了问题,是我们内在还没有平衡好。如果我们内在平衡好了,我们真的会觉得:我们所处的任何地方都是极L世界,娑婆也是极L世界……
所以,用「觉悟者之眼」去看的时候,就像《维摩诘经》里讲的,当下这里跟极L世界没有任何差别。
我们在禅定中一念之间,就经历了无数光年,时间、空间真的完全不存在,全是「念头」。
所以,修行到最后,落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「守好念」。
只要我们念偏向负面了,你周围一定有负面的现象产生,因为是你显化出来、你投影投出来的……